张居正死后,万历帝下令抄家。张居正家人被锁进空房,严禁饮食。半个月后,房门打开时,十几个人活活饿死。抄家官员喊道:“挖!找金子!”
一番搜查和挖地撬石后,只搜出黄金一万余两,白银十万余两。这只是万历帝期望值的十分之一,钱哪里去了?
“打!”随着一声令下,张居正的嫡子张敬修被套上黑色头套,大刑伺候,血肉模糊。
随后,幸存下来的张氏家人们被一一隔离,分别拷打审问,逼问巨额财物的下落。
张敬修不堪忍受残酷折磨,趁人不备,悬梁自尽。
一个忧国忧民的臣子,遇到一个心里无国无民的皇帝会是什么结果?看看张居正家人的悲惨下场就知道了。
张居正生前料事如神,眼光长远,他想到自己的家人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
张居正太聪明,又摸透了官场运作的模式,对于人性,他也看得通透。
临死前一年,张居正给已经退休的前首辅徐阶写信,信中这样说:“正膺重任九年于兹,恒恐不得保首领以辱国家。乞不肖之身,归伏陇亩,以明进退之节。自是羁绁愈坚,忧危愈重矣!”
在给河漕按院林之源的信中,他同样忧虑不已:“孤数年以来,所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!憸夫恶党,显排阴嗾,何尝一日忘于孤哉!”
既然张居正已经料到终有一日自己会遭到“憸夫恶党”的反攻倒算,以他的智慧和权势,为张氏家族安排一条退路应该并不太难。
为何他不及早脱身?为何最后会走到如此山穷水尽的地步呢?
一、心路历程
张居正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,他的优点明显,缺点也非常突出。
他有时像个圣人,廉洁奉公、赏罚分明、公正无私。有时又极其恶劣,独断专行、奢侈无度、表里不一。
他的上司(包括三任皇帝)、他的朋友、他的对手都对他又爱又恨,难以自拔。
无论对于张居正的看法有多么矛盾,谁都无法否认,他才智过人,能力极强。
张居正从小就是个神童,2岁认字,5岁入学读书,10岁通六经正义。在还不流行鸡娃的年代,张居正可谓是天资极其聪颖。
13岁的时候,张居正差一点就中了举人。
不中的原因只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对张居正太过赏识,担心他年纪太小中了举人容易自满,特地吩咐监试不让张居正中举。
虽然没让张居正中举,顾璘却难掩自己对张居正的欣赏之心,常常跟人夸赞张居正志向远大,是将相之才。
因为太爱你,所以不忍心让你如意,这样的爱有点奇怪。
三年后,16岁的张居正毫无疑问地中举了。
此后的六年,张居正青春叛逆,四处游山玩水。
在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年纪,难免学着别人附庸风雅。
直到22岁,张居正才又开始发奋读书,天才依旧是天才,这一用功就考中了进士,选庶吉士。
明朝处理国家事务,采用的是内阁和司礼监共同批示奏折的制度。
内阁由一批学识渊博的大学士组成,群臣所上的章奏,在送给皇帝审批之前,先由内阁学士阅看后写上应该批示的意见,进呈皇帝批准。
皇帝觉得内阁的意见可取,就用红笔批示,表示可以按照内阁的建议执行。
皇帝不愿意批示时,就由司礼监代劳,司礼监的成员都是与皇帝最亲近的太监。
内阁就是国家领导集团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内阁大臣几乎都是从庶吉士中选拔出来的。庶吉士就是内阁的人才候补团。
张居正22岁就做了庶吉士,足以笑傲江湖了。
别看张居正年纪小,却没有一般少年的冲动热血,反而像一个在官场中浸润了多年的老油条,老谋深算,城府颇深。
张居正在人才候补团努力学习的时候,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老大争夺战。
内阁大学士夏言、严嵩在争夺首辅的位置,谁坐上这个位置,谁就是内阁的老大。
这场争夺战进行得如火如荼,夏言先夺到了首辅位置。几年后,严嵩扳倒夏言,将首辅据为己有。
不少人难免会选边站,张居正却冷眼旁观。他发现这一切都是嘉靖帝背后操纵的结果,夏言和严嵩不过是嘉靖帝的两枚棋子,谁能胜出都在嘉靖帝的一念之间。
张居正恍然大悟,帝王心术果然厉害!
嘉靖帝采用制衡术,挑动臣子们互斗,以免形成一人独大的局面,进而保持自己对内阁的牢固控制权。
张居正认清了到底谁是老大后,对依附斗争中任何一方都失去了兴趣。
他有自己的是非观,可是他更清楚,在君权至上的年代,依靠任何一个权臣都不靠谱。
如今的自己,人微言轻,抓紧时间修炼自己最为重要。于是,他拜徐阶为师,跟着徐阶学习着治国理政。
与此同时,尽管张居正对严嵩的擅宠害政、飞扬跋扈颇有微词,却发挥了左右逢源的社牛本质。严嵩还很赏识他,称呼他为“小友”。
为了引起嘉靖帝的注意,张居正还写了一系列《贺灵雨表》、《贺瑞雪表》、《贺冬至表》、《贺元旦表》等拍马屁的文章。
在保留底线的前提下,张居正尽显自己为人处事的圆滑。
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千姿百态的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适应这个世界,应对形形色色的人是不必避免的。
像北宋丞相寇准那样宁折不弯、铁骨铮铮的硬骨头固然值得敬佩。可是是否人人都更想要一个像张居正这样让人如沐春风的同事呢?
同流而不合污,岂不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?
徐阶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然不如自己的学生张居正,起初徐阶很看不惯严嵩的专权。于是严嵩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徐阶的坏话,徐阶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后,就处处顺着严嵩,从不与他争执。
为了得到他的信任,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。
张居正一直低调地观察着,如饥似渴地学习着,顺应时势地斡旋着,可是他的内心并不如外表一样平静无波。
特别是张居正的同年沈鍊、杨继盛接连冒死上书状告严嵩,却不幸都被严嵩所杀后,张居正受到了深深的刺激。
他的愤懑达到了顶点,却又不能流露出不满。空有一身才华却只能写一些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,让他郁闷到了极点。
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得不在权力的威压下低头求生,30岁的张居正感到前途无望,萌生退意,称病请假离开京师,游山玩水以排解忧虑的心情。
三年的四处游历中,张居正亲眼看到了民间疾苦。百姓贫病交加,富豪花天酒地,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。
张居正在《荆州府题名记》中说:“田赋不均,贫民失业,民苦于兼并。”
张居正不由得对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前途深深地思考了起来。
他很清楚,自己不会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生活,独善其身也不是自己的人生理想。改变现状,让国家富强,让人民富裕才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!
迷茫的张居正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目标,他也知道,要实现这些目标,就必须做天底下最大的官,而且要做,就要做到让皇帝都得乖乖地听话!
凤凰涅槃,1557年,张居正带着不一样的心情重新回到了京师。
这一次,他耐心地蛰伏了起来,一步步向着心中的目标靠近。
二、心忧天下
五年后,严嵩倒台,徐阶登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。
作为徐阶最得意的学生,张居正此后官路一帆风顺,进入内阁,成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。
在朝政上有了话语权后,张居正终于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心中所想。
嘉靖帝去世后,张居正和徐阶共同起草遗诏,纠正了嘉靖时期的修斋建醮、大兴土木的举动,并为一些因为冤案而获罪的朝臣们平反。
尽管这只是他远大理想中极其细小的一部分,也足以让张居正认识到权力的力量。
徐阶年迈退休后,刚刚继位的隆庆帝的老师高拱控制了内阁大权。
高拱与张居正相识已久,以往没有什么利害冲突,感情融洽。两人曾经约定共同辅佐帝王,匡扶社稷。
可是,理想总是很丰满,现实却相当骨感。
如今两人都在内阁中,同为数一数二的人物,高拱强势,张居正也不遑多让。各自在为理想奋斗的路上,不免会产生分歧。
在多年的权力斗争中,张居正学会了隐忍。可是一旦有了独揽大权的机会,张居正也绝不会错过。
隆庆帝纵情声色,继位后的第五年,突然驾崩。临死前,隆庆帝将幼子托孤给内阁高拱、张居正和司礼太监冯保。
新继位的小皇帝万历只有十岁,谁不在心里嘀咕,这么小的孩子,如何担负起国家大任?
可是不管怎么想,没有人将心里话说出来。高拱却因为悲伤过度,竟然喊了一嗓子:“十岁太子,如何治天下!”
此话被冯保得知,内阁和司礼监的争权由来已久。高拱早就想干掉冯保,将司礼监的权力也控制在自己手里。
如今天赐良机,冯保意识到这是一个扳倒对手的机会。
他立即跑到李太后和万历帝面前告状,说高拱斥责皇帝幼小,不配管理天下。
李太后一听,这还得了?高拱有不轨之心。
于是,她立即联合了张居正和冯保,在他们的支持下发出了圣旨。
告尔内阁、五府、六部诸臣: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,召内阁三臣御榻前,同我母子三人,亲受遗嘱曰,“东宫年少,赖尔辅导。”大学士拱揽权擅政,夺威福自专,通不许皇帝主管,我母子日夕惊惧。便令回籍闲住,不许停留。尔等大臣受国厚恩,如何阿附权臣,蔑视幼主!自今宜洗涤忠报,有蹈往辙,典刑处之。
高拱听到圣旨,瘫软在地。
扳倒高拱到底有没有张居正的参与?众说纷纭。
有人说是张居正给冯保通风报信,冯保恐怕危及自身,这才做出告状一举。
高拱倒台后,张居正登上内阁首辅之位,是最大的受益者。而且高拱后半辈子一直怨恨张居正,似乎坐实了这一说法。
无论如何,张居正扫清了所有实现理想之路上的障碍,又向着自己的理想迈出了一大步。
此时的大明王朝,日薄西山,暮色沉沉。国库空虚,人才凋零。
国家大权掌握在李太后、张居正、冯保三人的手里。
李太后将大明王朝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张居正身上,张居正真正成为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的人物。
此后,张居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。
变法运动以“考成法”为考核条件,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,推行清点土地、合并税赋、加强边疆防守力量等政策。
“考成法”就是为各级官员制定政绩考核标准,层层考试,合格者奖赏,不合格者处罚。
“考成法”实行九年,就有1300多名官员因为办事不力而被撤职。
为了能够通过考核,各级官员不得不积极推进新法。
新法中,重新清点丈量土地是个很不容易的事。
上一次的土地清点还是在朱元璋建国时。在漫长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,土地不断开垦、兼并。
大量的土地并没有记录在册,豪强侵占土地也无据可查。
重新丈量和记录土地,不仅让土地归属清晰,还大大增加了税收。
在变法前,明朝的税怎么收,谁也搞不清楚。
仅田赋一项,一个农民就要交多达十几种田赋,有的要交粮食,有的要交绸缎,有的要交银钱......
还有各种差役要服,比如劳力、兵丁、驿传等等,五花八门,名目繁多。
大小官员可以从中薅羊毛的漏洞也非常多,百姓苦不堪言。
著名的“一条鞭法”实际上就是将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赋和徭役合并在一起,按照土地面积,由官府统一征收白银。
可想而知,按照实际土地的面积收取税赋,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、官僚的利益势必会受到影响,他们怎能不怀恨在心?
在新法中,张居正还不忘削减宫中的费用,御膳费、服装费、花灯费、建房费等等,一切无益之费都被停止。
仅此一项变法,就大大地得罪了万历帝。
为了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,张居正采用了铁腕手段进行治理。
凡是反对张居正变法的,轻则廷杖,重则处死。他用“杀以止杀,刑期无刑”这样可怕的言论来震慑反对者。
种种措施下,新法生效了,好处显而易见。官员效率大有提升,边疆稳定,财政收入大大增加。
万历六年,明朝财政收入亏空32万两白银。仅仅是六年后的万历十二年,国库里结余的白银就可以维持国家两年正常开销,粮仓里的粮食可以用七年。
可是,作为官僚阶级的叛逆者,张居正几乎遭受到了朝廷内外从上到下的反对。
张居正对此心知肚明,他感受着万历帝对他态度的变化,忍受着世人的不理解和唾骂,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勇往直前,一切只因为他心中有信仰。
这个信仰就是心怀天下,殚精竭虑为国,寝食难安为民。
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,还在全力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仿佛是在和时间赛跑。
张居正是真正的挽救大明王朝,为大明王朝续命之人。
可惜他没有遇到一个好皇帝,以至于他为大明江山过劳死后,在利益集团的反扑之下,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。
三、人无完人
鲁迅先生说过: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,再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。
张居正的许多行为为人所诟病,可是他终究是个英勇的战士。
1】奢侈
明朝晚期的风气极其奢靡,张居正也并不例外,他对享乐主义情有独钟。
美食、美色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他有七个夫人,数不胜数的小妾。为了保持精力旺盛,他每日都要吃各种补品。
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,张居正定制了一顶极其奢华的大轿,轿子中有客厅、卧室、卫生间、厨房,需要32个人才能抬起。
他回乡的路上,带着几组人,轮流抬着大轿子,一路招摇过市,何其风光!
张居正死后,万历帝之所以急冲冲地抄了他的家。一方面是对这位多次告诫自己要节俭,却过着奢侈生活的老师极为不满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界谣传的张家有百万家财。
谁知道搜遍了张家,也不过区区十几万两白银,与所传甚远。
2】无情
变法进行到关键时期,张居正的父亲突然去世了。
在以孝道治国的大明王朝,父母去世,官员必须回家守孝三年,否则将是大不孝。
张居正原本也是打算回家丁忧的,可是,还没等他动身,就发现有人来给他的副手道贺,恭喜副手要登上首辅之位。
张居正立即想到,如果自己回家守孝三年,变法将很可能半途而废,自己所谋划的一切都付诸东流。
于是,他果断停下了回家的脚步,继续留在朝廷任职。
他的这一举动,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,唾骂声不绝于耳。
忠孝不能两全时,张居正选择了“忠”,心系百姓和家国,却抛弃了自己的名声。
3】专权
张居正生前贪恋权力,没有及时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。
导致他死后被反对者清算,惨遭灭族。
而更让他九泉之下难以瞑目的是,他的很多变法内容都被废止。
短暂的万历中兴半途而废,整个国家开始加速向着深渊坠落。而百姓又一次不得不承受了朝代更迭的巨大痛苦和灾难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