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策
姓名:孙策(伯符)
生卒年:175-200年
籍贯:吴郡富春人(扬州)
势力:袁术集团→孙吴集团
亲属:父亲-孙坚;母亲-吴夫人;舅舅-吴景;义兄弟-周瑜;族兄弟-孙贲,孙香;弟弟-孙权
1.小霸王
孙策骁雄,与项籍相似。——许贡
这是孙策平定江东时,作为敌人之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话语。把孙策与项羽并列,也就说我们常常提到的“小霸王”。不过光这一称号,不足以表示孙策的才华。
孙策为人明果独断,勇盖天下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傅子》
这是西晋初学者傅玄对孙策的评价,可以说比较到位,因为孙策除了作战勇猛之外,更重要的是其“明果独断”,即眼光明锐而且果断,不仅是军事上,政治上也是如此。
2.大业蓝图——江都对
191年,孙坚战死的时候,孙策年仅17岁(虚岁)。这个时候,孙坚所依附的袁术也在封丘之战中失败,实力大减,孙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但是,他却为自己策划了一幅大业的蓝图。
初(孙)策在江都时,张纮有母丧。策数诣纮,咨以世务,曰:“方今汉祚中微,天下扰攘,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,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。先君(孙坚)与袁氏共破董卓,功业未遂,卒为黄祖所害。策虽暗稚,窃有微志,欲从袁扬州(袁术)求先君余兵,就舅氏(吴景)於丹阳,收合流散,东据吴会,报仇雪耻,为朝廷外籓。君以为何如?”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吴历》
孙策对张纮所说的计划分为5步
1从袁术手里讨回孙坚余部
2与舅舅吴景到丹阳回合,扩充实力
3攻占吴郡和会稽郡
4攻打刘表,讨伐荆州
5建立孙吴政权
对于这个计划,张纮作出了补充:
(张纮)乃答曰:“昔周道陵迟,齐、晋并兴;王室已宁,诸侯贡职。今君(孙策)绍先侯(孙坚)之轨,有骁武之名,若投丹阳,收兵吴会,则荆、扬可一,仇敌可报。据长江,奋威德,诛除群秽,匡辅汉室,功业侔於桓、文,岂徒外籓而已哉?方今世乱多难,若功成事立,当与同好俱南济也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吴历》
补充主要有以下几点
1荆扬可一:孙策仅仅说了占据吴会,攻打荆州,因为扬州现在是袁术的势力范围,而张纮则提出了要消灭袁术,消灭刘表,占据荆州和扬州。
2诛除群秽,匡辅汉室:这一句其实是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与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翻版
3功业侔於桓、文,岂徒外籓而已哉:这句则是最后一步计划,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孙吴政权,而是夺取天下。
孙策与张纮的这一段对话,被某些人称为《江都对》,实际上是一篇可以和诸葛亮《隆中对》所媲美的指导性方针,也就是凭着这个方针蓝图,孙策展开其事业。
3.江都对第一步——讨回旧部(1)
从袁扬州(袁术)求先君(孙坚)余兵——孙策
今君(孙策)绍先侯(孙坚)之轨——张纮
在这种年代,没有自己的武装那么一切计划就无从谈起,所以孙策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从袁术手中讨回孙坚的残余部队。
(193年)(孙)策径到寿春见袁术,涕泣而言曰:“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,与明使君(袁术)会于南阳,同盟结好,不幸遇难,勋业不终。策感惟先人旧恩,欲自凭结,愿明使君垂察其诚。”术甚贵异之,然未肯还其父兵。(袁)术谓策曰:“孤始用贵舅(吴景)为丹阳太守,贤从伯阳(孙贲)为都尉,彼精兵之地,可还依召募。”
……(194年)于是复往见(袁)术,术以(孙)坚余兵干余人还策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(孙)策谓(太史)慈曰:“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,其意颇猥,理恕不足。何者?先君(孙坚)手下兵数千馀人,尽在公路(袁术)许。孤志在立事,不得不屈意於公路(袁术),求索故兵,再往才得千馀人耳。仍令孤攻庐江,尔时事势,不得不为行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太史慈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上述两条资料,我们能得到信息,孙坚余部有数千人,孙策两次索取,才求得千余人。那这里有个问题,孙坚的部队为什么会落入袁术的手里呢?
孙贲字伯阳,父(孙)羌字圣台,(孙)坚同产兄也。……坚于长沙举义兵,贲去吏从征伐。(孙)坚薨,(孙)贲摄帅余众,扶送灵柩。后袁术徙寿春,贲又依之。术从兄(袁)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,绍与术不协,术遣贲攻破昂于阴陵。术表(孙)贲领豫州刺史,转丹阳都尉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贲传》
这里能看出,孙坚死后,其部队是由他的侄子孙贲统领的,然后孙贲辞去了豫州刺史,担任了丹阳都尉。还是那个问题,由孙贲统领的孙坚旧部如何到了袁术的手中呢?这一点是很难回答的。
4.江都对第一步——讨回旧部(2)
只能做一些推断,《江都对》中反复提到了“丹阳”这个地名,是因为这个地方具有特殊性,这个的地方是一个精兵之地,后面会做说明。
孙贲放弃了豫州刺史,这个一州长官的职位,反而去担任丹阳都尉这样一个郡的长官。这也有可能就是这个时候,孙贲把部队交于了袁术。
原因有可能是孙策计划的一部分。就是孙贲需要去协助占据着丹阳的吴景。这么说,孙贲就是将部队“寄存”在袁术那里。
但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孙策要讨回部队就不应很难,不应该两次只要回了千余人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这需要看一看孙策在袁术手下干了什么事情。
194年,孙策讨回了“千余人”。
然后就爆发了庐江之战。
时袁术屯兵寿春,部曲饥饿,遣使求委输兵甲。(庐江太守陆)康以其叛逆,闭门不通,内修战备,将以御之。(袁)术大怒,遣其将孙策攻康,围城数重。(陆)康固守,吏士有先受休假者,皆遁伏还赴,暮夜缘城而入。受敌二年,城陷。——《后汉书·陆康传》
这场战争打了两年,而且这场战斗程普参与了其中。
程普字德谋,右北平土垠人也。……从孙坚征伐,讨黄巾于宛邓,破董卓于阳人、攻城野战,身被创夷。坚薨,复随孙策在淮南,从攻庐江,拔之,还俱东渡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程普传》
程普是孙坚的重要将领,他肯定是孙坚部队中的一部分。也就是说,这次庐江之战应当是孙策带领着孙坚旧部进行的。
如果这支部队仅仅是千余人,如何能够“围城数重”,而且攻打两年之久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,攻打庐江的时候,孙策所统领的应该是重兵,应当是孙坚的全部“数千余人”。
回到之前的史料
(孙)策谓(太史)慈曰:“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,其意颇猥,理恕不足。何者?先君(孙坚)手下兵数千馀人,尽在公路(袁术)许。孤志在立事,不得不屈意於公路(袁术),求索故兵,再往才得千馀人耳。仍令孤攻庐江,尔时事势,不得不为行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太史慈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这段话是孙策对刘繇进行的辩解,意思是说我攻打庐江是袁术让我做的,我是因为父亲的军队在他手里,被迫为他卖命的。
不过现在这段话的真实性值得商榷。
所谓我们现在可以得知两点:
第一点就是孙策统领的应该是数千余人,而不是千余人。
第二点
(袁)术初许(孙)策为九江太守,已而更用丹阳陈纪。后术欲攻徐州,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。(陆)康不与,(袁)术大怒。(孙)策昔曾诣(陆)康,康不见,使主簿接之,策尝衔恨。术遣策攻康,谓曰:‘前错用陈纪,每恨本意不遂。今若得康,庐江真卿有也。’策攻康,拔之。(袁)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,策益失望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通过这段史料我们能够得出结论,陆康与孙策是有矛盾的,而且袁术许诺孙策为庐江太守,所以攻打庐江的行为并不完全是因为袁术的指示,应该也是孙策所希望的。
总体结论就是,袁术是退回了孙坚的全部数千人部队给孙策,并且孙策带领这支部队攻打了庐江。所谓千余人,只不过是孙策对太史慈的辩解而已。
5.江都对第二步——丹阳汇合(1)
就舅氏(吴景)於丹阳,收合流散——孙策
若投丹阳——张纮
《江都对》的第二步就是占据丹阳,那丹阳这个地方有什么特殊呢?
丹阳山险,民多果劲,……丹阳地势险阻,与吴郡、会稽、新都、鄱阳四郡邻接,周旋数千里,山谷万重,其幽邃民人,未尝入城邑,对长吏,皆仗兵野逸,白首于林莽。逋亡宿恶,咸共逃窜。山出铜铁,自铸甲兵。俗好武习战,高尚气力,其升山赴险,抵突丛棘,若鱼之走渊,猿狄之腾木也。时观间隙,出为寇盗,每致兵征伐,寻其窟藏,其战则蜂至,败则鸟窜,自前世以来,不能羁也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诸葛恪传》
通过这段话我们能看到丹阳这个地区的特点,首先是民风果劲,多“山贼”,对于山贼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了,换句话说,这个地方是一个良好的“兵源”。
第二就是出铜铁,这个地方是个良好的“兵器源”。
正是因为如此,丹阳这个地方,历来为兵家做重视
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阳募兵。
(陶)谦以丹阳兵四千益先主(刘备)——《三国志·蜀志·刘备传》
孤始用贵舅(吴景)为丹阳太守,贤从伯阳(孙贲)为都尉,彼精兵之地,可还依召募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太祖(曹操)兵少,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,刺史陈温、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。——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
正是因为丹阳是一个精兵之地,所以孙策的第二步就是与其舅舅丹阳太守吴景汇合,扩大部队。
6.江都对第二步——丹阳汇合(2)
孙破虏(孙坚)吴夫人,吴主(孙)权母也。本吴人,徙钱唐,早失父母,与弟(吴)景居。……景常随(孙)坚征伐有功,拜骑都尉。袁术上景领丹阳太守,讨故太守周昕,遂据其郡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夫人传》
袁术遣吴景攻(周)昕(丹阳),未拔,景乃募百姓敢从周昕者死不赦。昕曰:“我则不德,百姓何罪?”遂散兵,还本郡(会稽)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静传》注引《献帝春秋》
吴景是孙坚之妻吴夫人的亲弟,也是孙策的亲舅舅,他在袁术的帮助下赶走了原来的丹阳太守周昕,而周昕则回到了会稽,继续着反对孙策的活动。
这个周昕是支持袁曹集团的,而且与袁术关系不好。
(周)昕字大明。少游京师,师事太傅陈蕃,博览群书,明于风角,善推灾异。辟太尉府,举高第,稍迁丹阳太守。曹公(曹操)起义兵,昕前后遣兵万余人助公征伐。袁术之在淮南也,(周)昕恶其淫虐,绝不与通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静传》注引《会稽典录》
赶走周昕之后,吴景成为了丹阳太守。之后就是孙策第一次向袁术讨兵被拒绝后,他和自己的亲信孙河与吕范一起来丹阳与吴景汇合。然后在194年,孙策讨回了孙坚的部队。
7.江都对第二步——丹阳汇合(3)
先是,刘繇为扬州刺史,州旧治寿春。寿春,(袁)术已据之,繇乃渡江治曲阿(吴郡)。时吴景尚在丹阳,(孙)策从兄(孙)贲又为丹阳都尉,(刘)繇至,皆迫逐之。(吴)景、(孙)贲退舍历阳。繇遣樊能、于麋东屯横江津,张英屯当利口,以距(袁)术。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,更以(吴)景为督军中郎将,与(孙)贲等共将兵击(张)英等,连年不克,(孙)策乃说(袁)术,乞助(吴)景等平定江东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(孙)策说(袁)术云:“家有旧恩在东,愿助舅(吴景)讨横江,横江拔,因投本土召募,可得三万兵,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。”术知其恨,而以刘繇据曲阿,王朗在会稽,谓策未必能定,故许之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,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然而在孙策攻打下庐江之后,吴景与孙贲被刘繇驱逐出了丹阳。但是孙策还是继续打算其攻占江东的计划,这是为什么呢?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个人——周瑜
(孙)坚子策与(周)瑜同年,独相友善,瑜推道南大宅以舍(孙)策,升堂拜母,有无通共。(周)瑜从父(周)尚为丹阳太守,瑜往省之。会(孙)策将东渡,到历阳,驰书报(周)瑜,瑜将兵迎策。策大喜曰:“吾得卿,谐也。”遂从攻横江、当利,皆拔之。乃渡江击秣陵,破笮融、薛礼;转下湖孰、江乘,进入曲阿,刘繇奔走,而(孙)策之众已数万矣。(孙策)因谓(周)瑜曰:“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,卿还镇丹阳。”瑜还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周瑜传》
这段资料显示,吴景丢失丹阳之后,丹阳被周尚占领,但是其真正的大权是掌握在他的侄子周瑜的手中。众所周知,周瑜是孙策的好友,人称“总角之交”,周瑜“将兵迎策”,与孙策并肩战斗,击败刘繇。也就是说,丹阳其实仍在孙策的控制范围内。
(孙)策又给(周)瑜鼓吹,为治馆舍,赠赐莫与为比。策令曰:“周公瑾(瑜)英隽异才,与孤有总角之好,骨肉之分。如前在丹阳,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,论德酬功,此未足以报者也。”——《周瑜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这段资料也表明,周瑜占据着丹阳,不断地向孙策提供兵源以及物资。
8.江都对第二步——丹阳汇合(4)
195年,孙策击败刘繇之后,袁术发觉不对劲。于是撤销了周尚与周瑜的职务,让他的弟弟袁胤担任了丹阳太守。但是不久被孙策赶走。不久又让他舅舅担任了丹阳太守。
袁术遣从弟(袁)胤代(周)尚为(丹阳)太守,而(周)瑜与尚俱还寿春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周瑜传》
初,袁术遣从弟(袁)胤为丹阳(太守),(孙)策令(徐)琨讨而代之。会(吴)景还,以景前在丹阳,宽仁得众,吏民所思,而(徐)琨手下兵多,(孙)策嫌其太重,且方攻伐,宜得琨众,乃复用(吴)景,召琨还吴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徐夫人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从这一切都能看出,丹阳郡的重要之处,如果没有丹阳的兵源与物资,《江都对》的后续步骤完全无法实现,孙策的大业也根本就无从谈起。
9.江都对第三步——攻占吴会(1)
东据吴会——孙策
收兵吴会——张纮
接下来要说明,为什么孙策要选择攻占吴会。
孙策本身是吴郡富春人,这个地区是他的故乡,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还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。
孙静字幼台,(孙)坚季弟也。坚始举事,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,众咸附焉。(孙)策破刘繇,定诸县,进攻会稽,遣人请(孙)静,静将家属与策会于钱唐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静传》
可证孙策亲族有的仍留在当地,并拥有武装。所以这个策划应该是与孙氏亲族和孙坚旧部商议的结果,曾“随孙坚征伐”的朱治即是其中之一;但是,具有“明果独断”才能的孙策,无疑是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主要人物。
10.江都对第三步——攻占吴会(2)
对于江都对中的第三步,占领吴会。有一个问题,就是占据丹阳之后,是先攻打吴郡,还是先攻打会稽郡。
对此,孙策曾经为了争夺丹阳与刘繇开战,后来又在曲阿(吴郡)击败刘繇,但是严白虎等山越大族占据山林继续抵抗。
(196年)刘繇弃军遁逃,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。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,处处屯聚。吴景等欲先击破(严白)虎等,乃至会稽。策曰:“(严白)虎等群盗,非有大志,此成禽耳。”遂引兵渡浙江,据会稽,屠东冶,乃攻破虎等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这个时候,孙策内部发生分歧,一般说来,应该首先进攻吴郡的严白虎等,再渡浙江攻占会稽,吴景等人的主张即是如此。但是,孙策独排众议,作出首先攻占会稽的决定。
原因就在于,孙策对会稽大族的重视。
11.会稽大族(1)
(孙)策自领会稽太守,复以吴景为丹杨(阳)太守,……丹扬朱治为吴郡太守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孙权领会稽太守,不之郡,以(顾)雍为丞,行太守事。——《顾雍传》
实际上,吴郡是江东的政治军事中心。但不论是孙策,还是之后的孙权,全部都自领为会稽太守。原因就在于会稽大族上的问题。
盛孝章君也,而(孙)权诛之……丞相(曹操)深惟江东旧德名臣,多在载籍。近魏叔英秀出高峙,著名海内;虞文绣砥砺清节,耽学好古;周泰明当世隽彦,德行修明。皆宜膺受多福,保义子孙,而周、盛门户,无辜被戮,遗类流离,湮没林莽,言之可为怆然。闻魏周荣、虞仲翔各绍堂构,能负析薪,及吴诸顾、陆旧族长者,世有高位,当报汉德,显祖扬名。——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
这段陈琳为曹操写的檄文是说明这一问题的关键。这段话的意思在于,会稽大族很多人为孙吴政权所压制甚至被杀,号召他们起来反抗孙权。
对于文中提到的盛孝章、魏叔英、虞文绣、周泰明四个人要做详细考察。
鲁迅先生曾做《会稽郡故书杂集》,里面提到的虞预《会稽典录》里记录了这四个人,下面都简称为《典录》。
12.会稽大族(2)
1盛孝章
《吴志》曰:“(孙)权杀吴郡太守盛宪。” 《会稽典录》曰:“宪字孝章。”——李善作注
(盛)宪字孝章,器量雅伟,举孝廉,补尚书郎,稍迁吴郡太守,以疾去官。孙策平定吴会,诛其英豪。宪素有高名,策深忌之。初,宪与少府孔融善,融忧其不免祸,乃与曹公(曹操)书曰:“……惟会稽盛孝章尚存,其人困于孙氏,妻孥湮没,单孑孤立,……”由是征为骑都尉。制命未至,果为(孙)权所害。——《典录》
这里能够看出,被称为会稽“英豪”的盛宪,为孙氏所忌惮,最终被杀。
2周泰明
周昕字大明,……稍迁丹阳太守。曹公(曹操)起义兵,昕前后遣兵万余人,助公征伐。袁术之在淮南也,昕恶其淫虐,绝不与通。——《典录》
所谓周大明,就是周昕。古代“大”“泰”互通,鲁迅先生曾说明,周昕即周泰明。他曾经协助曹操对付袁术,并且占据着丹阳,最终为吴景所驱逐,前面有所提到。周昕最后的结局是在会稽为孙策所杀。
(孙策)进攻会稽,……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,策数度水战,不能克。……便分军夜投查渎道,袭高迁屯。朗大惊,遣故丹阳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。策破(周)昕等,斩之,遂定会稽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静传》
前篇我曾提到过,对于袁操集团与袁术孙坚对战时(孙坚第9部分抵抗袁曹)曾派遣了一个人为豫州刺史,对于这个人是谁说法混乱,有周㬂、周昕、周昂三种说法,而且这三者是会稽的三兄弟,对此,鲁迅先生的评价是:
盖(周)㬂兄弟三人皆与孙氏为敌,故诸书所录往往不能辨析也。——鲁迅
这点从史料里能得到肯定。
(周)㬂字仁明,周昕之弟也。会稽典录曰:初曹公兴义兵,遣人要(周)㬂,(周)㬂即收合兵众,得二千人,从公征伐,以为军师。后与坚争豫州,屡战失利。会次兄九江太守(周)昂为袁术所攻,㬂往助之。军败,还乡里,为许贡所害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坚传》
(吴)景常随(孙)坚征伐有功,拜骑都尉。袁术上景领丹阳太守,讨故太守周昕,遂据其郡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夫人传》
所以,能够看出,作为会稽大族的周家大族,一直是支持袁曹集团而反对袁术与孙氏的。最终被孙吴所消灭。
正是因为如此,陈琳的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才会写到:
而周、盛门户,无辜被戮。——陈琳
不过,对于同是会稽大族的魏叔英与虞文绣,结局是有所不同的。
13.会稽大族(3)
3魏叔英
历史上没有其他史料提到过魏叔英这个人,但是有一个魏少英。
河内太守上虞(会稽郡)魏少英,遭世屯蹇,忘家忧国,列在“八俊”,为世英彦。——《会稽典录》
魏朗字少英,会稽人。……海内列名“八俊”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虞翻传》注引《典录》
魏朗字少英,会稽上虞人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党锢·魏朗传》
这个魏少英是当时一个著名的会稽大族,而且位列“八俊”之一。
再看陈琳檄文后面有一句话:
闻魏周荣、虞仲翔各绍堂构,能负析薪。——陈琳
这里,李善作注:
《左氏传》:郑子产曰:“古人有言曰:其父析薪,其子弗克负荷。”(父亲能砍柴,孩子不一定能背负得起)——李善注
所谓“析薪”指的是子承父业,意思是魏周荣、虞仲翔能够继承父业。
虞仲翔是虞翻,是虞文绣的儿子。
这样看来,魏周荣应当是魏叔英的儿子。
作者:齐结拉盛开的夜晚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12e1e8dd64ba
来源:简书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