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.天宝十三年,公元754年 长安城
访问手机版

扫码访问手机版

App下载

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

客服咨询电话

18262654321

返回顶部
三国浴乐园
三国浴乐园
东汉末年,皇叔奶茶店小老板刘备,生逢乱世心有大志,始终胸怀产业救国夙愿,不畏艰难志笃弥坚,统领着孔明茶坊、张飞酒馆、赵云管家,关羽镖局,小乔汉服,联合新晋网红诸葛孔明;与霸道房东曹操,家族地产商孙权、戏水乐园老板周瑜斗智斗勇,应天时、顺民意,抢商机,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,开辟新天地,齐心协力把小生意干成大传奇,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敲钟的奋斗故事。
三国浴乐园,是以创造快乐、助力梦想、传播文化为使命的综合服务平台;三国浴乐园以三国历史为魂,创业文化为媒,快乐体验为本,拥有汤泉、秀演、美食、趣店、康健、乐园等服务的全产业链文旅服务空间。 三国浴乐园聚焦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服务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创新,把脉新休闲娱乐市场的时尚消费需求和新鲜文旅体验,结合互联网思维和现代科技手段,为客人打造24~48小时欢乐服务圈。
共有41个话题
本版聚焦
全站热门讨论
三国浴乐园

今日发帖:0

讨论: 41

本版相关讨论
热门路线
张纮《江都对》 [复制链接]
江都对是拥有江东二张名誉的张纮在初平三年(192年)时,与孙策在江都谋划时,对孙策提出了与往后8年的即(200年)时鲁肃对孙权所出榻上策、和往后16年(208年)的诸葛亮隆中对类似的治国对策。当时孙策刚夺回父亲尸体并下葬于曲阿后并移居江都,孙策经几次拜访和张纮得到结论,当时汉室衰微,天下各地,群雄割据,拥兵自重,各谋所利。然而张纮对孙策说“当年周朝王道陵迟,齐桓公、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;王室一旦安宁,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,尽臣子的职分了。你继承亡父遗志,骁勇善战,假如真能栖身丹阳,召集吴郡、会稽兵马,那么,荆(荆楚)、扬(江东)二州自可扫平,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。那时您凭倚长江之险,三江之固,奋发威德,扫除群雄,匡辅汉室,所建的功业,绝不会亚于齐桓公、晋文公,定会流芳千古万世。”遂后孙策积蓄兵马和将领后,渡江横扫江东。张纮的江都对所提出的据长江之险,保固江东,便是要谋取荆州与扬州二地。与日后鲁...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精彩评论2

孙策

姓名:孙策(伯符)

生卒年:175-200年

籍贯:吴郡富春人(扬州)

势力:袁术集团→孙吴集团

亲属:父亲-孙坚;母亲-吴夫人;舅舅-吴景;义兄弟-周瑜;族兄弟-孙贲,孙香;弟弟-孙权



1.小霸王

孙策骁雄,与项籍相似。——许贡

这是孙策平定江东时,作为敌人之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话语。把孙策与项羽并列,也就说我们常常提到的“小霸王”。不过光这一称号,不足以表示孙策的才华。

 

孙策为人明果独断,勇盖天下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傅子》

这是西晋初学者傅玄对孙策的评价,可以说比较到位,因为孙策除了作战勇猛之外,更重要的是其“明果独断”,即眼光明锐而且果断,不仅是军事上,政治上也是如此。







2.大业蓝图——江都对

191年,孙坚战死的时候,孙策年仅17岁(虚岁)。这个时候,孙坚所依附的袁术也在封丘之战中失败,实力大减,孙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但是,他却为自己策划了一幅大业的蓝图。



初(孙)策在江都时,张纮有母丧。策数诣纮,咨以世务,曰:“方今汉祚中微,天下扰攘,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,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。先君(孙坚)与袁氏共破董卓,功业未遂,卒为黄祖所害。策虽暗稚,窃有微志,欲从袁扬州(袁术)求先君余兵,就舅氏(吴景)於丹阳,收合流散,东据吴会,报仇雪耻,为朝廷外籓。君以为何如?”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吴历》

 

孙策对张纮所说的计划分为5步

1从袁术手里讨回孙坚余部

2与舅舅吴景到丹阳回合,扩充实力

3攻占吴郡和会稽郡

4攻打刘表,讨伐荆州

5建立孙吴政权



对于这个计划,张纮作出了补充:

(张纮)乃答曰:“昔周道陵迟,齐、晋并兴;王室已宁,诸侯贡职。今君(孙策)绍先侯(孙坚)之轨,有骁武之名,若投丹阳,收兵吴会,则荆、扬可一,仇敌可报。据长江,奋威德,诛除群秽,匡辅汉室,功业侔於桓、文,岂徒外籓而已哉?方今世乱多难,若功成事立,当与同好俱南济也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吴历》

 

补充主要有以下几点

1荆扬可一:孙策仅仅说了占据吴会,攻打荆州,因为扬州现在是袁术的势力范围,而张纮则提出了要消灭袁术,消灭刘表,占据荆州和扬州。

2诛除群秽,匡辅汉室:这一句其实是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与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翻版

3功业侔於桓、文,岂徒外籓而已哉:这句则是最后一步计划,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孙吴政权,而是夺取天下。



孙策与张纮的这一段对话,被某些人称为《江都对》,实际上是一篇可以和诸葛亮《隆中对》所媲美的指导性方针,也就是凭着这个方针蓝图,孙策展开其事业。







3.江都对第一步——讨回旧部(1)

从袁扬州(袁术)求先君(孙坚)余兵——孙策

今君(孙策)绍先侯(孙坚)之轨——张纮

在这种年代,没有自己的武装那么一切计划就无从谈起,所以孙策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从袁术手中讨回孙坚的残余部队。

 

(193年)(孙)策径到寿春见袁术,涕泣而言曰:“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,与明使君(袁术)会于南阳,同盟结好,不幸遇难,勋业不终。策感惟先人旧恩,欲自凭结,愿明使君垂察其诚。”术甚贵异之,然未肯还其父兵。(袁)术谓策曰:“孤始用贵舅(吴景)为丹阳太守,贤从伯阳(孙贲)为都尉,彼精兵之地,可还依召募。”

……(194年)于是复往见(袁)术,术以(孙)坚余兵干余人还策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
 

(孙)策谓(太史)慈曰:“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,其意颇猥,理恕不足。何者?先君(孙坚)手下兵数千馀人,尽在公路(袁术)许。孤志在立事,不得不屈意於公路(袁术),求索故兵,再往才得千馀人耳。仍令孤攻庐江,尔时事势,不得不为行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太史慈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
 

上述两条资料,我们能得到信息,孙坚余部有数千人,孙策两次索取,才求得千余人。那这里有个问题,孙坚的部队为什么会落入袁术的手里呢?

 

孙贲字伯阳,父(孙)羌字圣台,(孙)坚同产兄也。……坚于长沙举义兵,贲去吏从征伐。(孙)坚薨,(孙)贲摄帅余众,扶送灵柩。后袁术徙寿春,贲又依之。术从兄(袁)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,绍与术不协,术遣贲攻破昂于阴陵。术表(孙)贲领豫州刺史,转丹阳都尉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贲传》

这里能看出,孙坚死后,其部队是由他的侄子孙贲统领的,然后孙贲辞去了豫州刺史,担任了丹阳都尉。还是那个问题,由孙贲统领的孙坚旧部如何到了袁术的手中呢?这一点是很难回答的。





 

4.江都对第一步——讨回旧部(2)

只能做一些推断,《江都对》中反复提到了“丹阳”这个地名,是因为这个地方具有特殊性,这个的地方是一个精兵之地,后面会做说明。

孙贲放弃了豫州刺史,这个一州长官的职位,反而去担任丹阳都尉这样一个郡的长官。这也有可能就是这个时候,孙贲把部队交于了袁术。

原因有可能是孙策计划的一部分。就是孙贲需要去协助占据着丹阳的吴景。这么说,孙贲就是将部队“寄存”在袁术那里。



但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孙策要讨回部队就不应很难,不应该两次只要回了千余人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
这需要看一看孙策在袁术手下干了什么事情。

194年,孙策讨回了“千余人”。

然后就爆发了庐江之战。

 

时袁术屯兵寿春,部曲饥饿,遣使求委输兵甲。(庐江太守陆)康以其叛逆,闭门不通,内修战备,将以御之。(袁)术大怒,遣其将孙策攻康,围城数重。(陆)康固守,吏士有先受休假者,皆遁伏还赴,暮夜缘城而入。受敌二年,城陷。——《后汉书·陆康传》



这场战争打了两年,而且这场战斗程普参与了其中。

程普字德谋,右北平土垠人也。……从孙坚征伐,讨黄巾于宛邓,破董卓于阳人、攻城野战,身被创夷。坚薨,复随孙策在淮南,从攻庐江,拔之,还俱东渡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程普传》



程普是孙坚的重要将领,他肯定是孙坚部队中的一部分。也就是说,这次庐江之战应当是孙策带领着孙坚旧部进行的。

如果这支部队仅仅是千余人,如何能够“围城数重”,而且攻打两年之久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,攻打庐江的时候,孙策所统领的应该是重兵,应当是孙坚的全部“数千余人”。



回到之前的史料

(孙)策谓(太史)慈曰:“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,其意颇猥,理恕不足。何者?先君(孙坚)手下兵数千馀人,尽在公路(袁术)许。孤志在立事,不得不屈意於公路(袁术),求索故兵,再往才得千馀人耳。仍令孤攻庐江,尔时事势,不得不为行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太史慈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
这段话是孙策对刘繇进行的辩解,意思是说我攻打庐江是袁术让我做的,我是因为父亲的军队在他手里,被迫为他卖命的。

不过现在这段话的真实性值得商榷。



所谓我们现在可以得知两点:

第一点就是孙策统领的应该是数千余人,而不是千余人。

第二点

(袁)术初许(孙)策为九江太守,已而更用丹阳陈纪。后术欲攻徐州,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。(陆)康不与,(袁)术大怒。(孙)策昔曾诣(陆)康,康不见,使主簿接之,策尝衔恨。术遣策攻康,谓曰:‘前错用陈纪,每恨本意不遂。今若得康,庐江真卿有也。’策攻康,拔之。(袁)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,策益失望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
通过这段史料我们能够得出结论,陆康与孙策是有矛盾的,而且袁术许诺孙策为庐江太守,所以攻打庐江的行为并不完全是因为袁术的指示,应该也是孙策所希望的。

总体结论就是,袁术是退回了孙坚的全部数千人部队给孙策,并且孙策带领这支部队攻打了庐江。所谓千余人,只不过是孙策对太史慈的辩解而已。

 

 

 

5.江都对第二步——丹阳汇合(1)

就舅氏(吴景)於丹阳,收合流散——孙策

若投丹阳——张纮



《江都对》的第二步就是占据丹阳,那丹阳这个地方有什么特殊呢?

丹阳山险,民多果劲,……丹阳地势险阻,与吴郡、会稽、新都、鄱阳四郡邻接,周旋数千里,山谷万重,其幽邃民人,未尝入城邑,对长吏,皆仗兵野逸,白首于林莽。逋亡宿恶,咸共逃窜。山出铜铁,自铸甲兵。俗好武习战,高尚气力,其升山赴险,抵突丛棘,若鱼之走渊,猿狄之腾木也。时观间隙,出为寇盗,每致兵征伐,寻其窟藏,其战则蜂至,败则鸟窜,自前世以来,不能羁也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诸葛恪传》

通过这段话我们能看到丹阳这个地区的特点,首先是民风果劲,多“山贼”,对于山贼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了,换句话说,这个地方是一个良好的“兵源”。

第二就是出铜铁,这个地方是个良好的“兵器源”。



正是因为如此,丹阳这个地方,历来为兵家做重视

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阳募兵。

(陶)谦以丹阳兵四千益先主(刘备)——《三国志·蜀志·刘备传》

孤始用贵舅(吴景)为丹阳太守,贤从伯阳(孙贲)为都尉,彼精兵之地,可还依召募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
太祖(曹操)兵少,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,刺史陈温、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。——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



正是因为丹阳是一个精兵之地,所以孙策的第二步就是与其舅舅丹阳太守吴景汇合,扩大部队。





 

6.江都对第二步——丹阳汇合(2)

孙破虏(孙坚)吴夫人,吴主(孙)权母也。本吴人,徙钱唐,早失父母,与弟(吴)景居。……景常随(孙)坚征伐有功,拜骑都尉。袁术上景领丹阳太守,讨故太守周昕,遂据其郡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夫人传》

袁术遣吴景攻(周)昕(丹阳),未拔,景乃募百姓敢从周昕者死不赦。昕曰:“我则不德,百姓何罪?”遂散兵,还本郡(会稽)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静传》注引《献帝春秋》

吴景是孙坚之妻吴夫人的亲弟,也是孙策的亲舅舅,他在袁术的帮助下赶走了原来的丹阳太守周昕,而周昕则回到了会稽,继续着反对孙策的活动。

这个周昕是支持袁曹集团的,而且与袁术关系不好。 

 (周)昕字大明。少游京师,师事太傅陈蕃,博览群书,明于风角,善推灾异。辟太尉府,举高第,稍迁丹阳太守。曹公(曹操)起义兵,昕前后遣兵万余人助公征伐。袁术之在淮南也,(周)昕恶其淫虐,绝不与通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静传》注引《会稽典录》



赶走周昕之后,吴景成为了丹阳太守。之后就是孙策第一次向袁术讨兵被拒绝后,他和自己的亲信孙河与吕范一起来丹阳与吴景汇合。然后在194年,孙策讨回了孙坚的部队。







7.江都对第二步——丹阳汇合(3)

先是,刘繇为扬州刺史,州旧治寿春。寿春,(袁)术已据之,繇乃渡江治曲阿(吴郡)。时吴景尚在丹阳,(孙)策从兄(孙)贲又为丹阳都尉,(刘)繇至,皆迫逐之。(吴)景、(孙)贲退舍历阳。繇遣樊能、于麋东屯横江津,张英屯当利口,以距(袁)术。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,更以(吴)景为督军中郎将,与(孙)贲等共将兵击(张)英等,连年不克,(孙)策乃说(袁)术,乞助(吴)景等平定江东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
(孙)策说(袁)术云:“家有旧恩在东,愿助舅(吴景)讨横江,横江拔,因投本土召募,可得三万兵,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。”术知其恨,而以刘繇据曲阿,王朗在会稽,谓策未必能定,故许之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,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
 

然而在孙策攻打下庐江之后,吴景与孙贲被刘繇驱逐出了丹阳。但是孙策还是继续打算其攻占江东的计划,这是为什么呢?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个人——周瑜



 (孙)坚子策与(周)瑜同年,独相友善,瑜推道南大宅以舍(孙)策,升堂拜母,有无通共。(周)瑜从父(周)尚为丹阳太守,瑜往省之。会(孙)策将东渡,到历阳,驰书报(周)瑜,瑜将兵迎策。策大喜曰:“吾得卿,谐也。”遂从攻横江、当利,皆拔之。乃渡江击秣陵,破笮融、薛礼;转下湖孰、江乘,进入曲阿,刘繇奔走,而(孙)策之众已数万矣。(孙策)因谓(周)瑜曰:“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,卿还镇丹阳。”瑜还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周瑜传》

这段资料显示,吴景丢失丹阳之后,丹阳被周尚占领,但是其真正的大权是掌握在他的侄子周瑜的手中。众所周知,周瑜是孙策的好友,人称“总角之交”,周瑜“将兵迎策”,与孙策并肩战斗,击败刘繇。也就是说,丹阳其实仍在孙策的控制范围内。



 (孙)策又给(周)瑜鼓吹,为治馆舍,赠赐莫与为比。策令曰:“周公瑾(瑜)英隽异才,与孤有总角之好,骨肉之分。如前在丹阳,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,论德酬功,此未足以报者也。”——《周瑜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
这段资料也表明,周瑜占据着丹阳,不断地向孙策提供兵源以及物资。



 

 

8.江都对第二步——丹阳汇合(4)

195年,孙策击败刘繇之后,袁术发觉不对劲。于是撤销了周尚与周瑜的职务,让他的弟弟袁胤担任了丹阳太守。但是不久被孙策赶走。不久又让他舅舅担任了丹阳太守。

袁术遣从弟(袁)胤代(周)尚为(丹阳)太守,而(周)瑜与尚俱还寿春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周瑜传》

初,袁术遣从弟(袁)胤为丹阳(太守),(孙)策令(徐)琨讨而代之。会(吴)景还,以景前在丹阳,宽仁得众,吏民所思,而(徐)琨手下兵多,(孙)策嫌其太重,且方攻伐,宜得琨众,乃复用(吴)景,召琨还吴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徐夫人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



从这一切都能看出,丹阳郡的重要之处,如果没有丹阳的兵源与物资,《江都对》的后续步骤完全无法实现,孙策的大业也根本就无从谈起。

9.江都对第三步——攻占吴会(1)

东据吴会——孙策

收兵吴会——张纮

接下来要说明,为什么孙策要选择攻占吴会。

孙策本身是吴郡富春人,这个地区是他的故乡,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还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。

孙静字幼台,(孙)坚季弟也。坚始举事,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,众咸附焉。(孙)策破刘繇,定诸县,进攻会稽,遣人请(孙)静,静将家属与策会于钱唐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静传》

可证孙策亲族有的仍留在当地,并拥有武装。所以这个策划应该是与孙氏亲族和孙坚旧部商议的结果,曾“随孙坚征伐”的朱治即是其中之一;但是,具有“明果独断”才能的孙策,无疑是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主要人物。







10.江都对第三步——攻占吴会(2)

对于江都对中的第三步,占领吴会。有一个问题,就是占据丹阳之后,是先攻打吴郡,还是先攻打会稽郡。

对此,孙策曾经为了争夺丹阳与刘繇开战,后来又在曲阿(吴郡)击败刘繇,但是严白虎等山越大族占据山林继续抵抗。



(196年)刘繇弃军遁逃,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。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,处处屯聚。吴景等欲先击破(严白)虎等,乃至会稽。策曰:“(严白)虎等群盗,非有大志,此成禽耳。”遂引兵渡浙江,据会稽,屠东冶,乃攻破虎等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


这个时候,孙策内部发生分歧,一般说来,应该首先进攻吴郡的严白虎等,再渡浙江攻占会稽,吴景等人的主张即是如此。但是,孙策独排众议,作出首先攻占会稽的决定。

原因就在于,孙策对会稽大族的重视。







11.会稽大族(1)

(孙)策自领会稽太守,复以吴景为丹杨(阳)太守,……丹扬朱治为吴郡太守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
孙权领会稽太守,不之郡,以(顾)雍为丞,行太守事。——《顾雍传》



实际上,吴郡是江东的政治军事中心。但不论是孙策,还是之后的孙权,全部都自领为会稽太守。原因就在于会稽大族上的问题。



盛孝章君也,而(孙)权诛之……丞相(曹操)深惟江东旧德名臣,多在载籍。近魏叔英秀出高峙,著名海内;虞文绣砥砺清节,耽学好古;周泰明当世隽彦,德行修明。皆宜膺受多福,保义子孙,而周、盛门户,无辜被戮,遗类流离,湮没林莽,言之可为怆然。闻魏周荣、虞仲翔各绍堂构,能负析薪,及吴诸顾、陆旧族长者,世有高位,当报汉德,显祖扬名。——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



这段陈琳为曹操写的檄文是说明这一问题的关键。这段话的意思在于,会稽大族很多人为孙吴政权所压制甚至被杀,号召他们起来反抗孙权。



对于文中提到的盛孝章、魏叔英、虞文绣、周泰明四个人要做详细考察。

鲁迅先生曾做《会稽郡故书杂集》,里面提到的虞预《会稽典录》里记录了这四个人,下面都简称为《典录》。







12.会稽大族(2)

1盛孝章

《吴志》曰:“(孙)权杀吴郡太守盛宪。” 《会稽典录》曰:“宪字孝章。”——李善作注

(盛)宪字孝章,器量雅伟,举孝廉,补尚书郎,稍迁吴郡太守,以疾去官。孙策平定吴会,诛其英豪。宪素有高名,策深忌之。初,宪与少府孔融善,融忧其不免祸,乃与曹公(曹操)书曰:“……惟会稽盛孝章尚存,其人困于孙氏,妻孥湮没,单孑孤立,……”由是征为骑都尉。制命未至,果为(孙)权所害。——《典录》



这里能够看出,被称为会稽“英豪”的盛宪,为孙氏所忌惮,最终被杀。





2周泰明

周昕字大明,……稍迁丹阳太守。曹公(曹操)起义兵,昕前后遣兵万余人,助公征伐。袁术之在淮南也,昕恶其淫虐,绝不与通。——《典录》



所谓周大明,就是周昕。古代“大”“泰”互通,鲁迅先生曾说明,周昕即周泰明。他曾经协助曹操对付袁术,并且占据着丹阳,最终为吴景所驱逐,前面有所提到。周昕最后的结局是在会稽为孙策所杀。

 

(孙策)进攻会稽,……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,策数度水战,不能克。……便分军夜投查渎道,袭高迁屯。朗大惊,遣故丹阳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。策破(周)昕等,斩之,遂定会稽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静传》

 

前篇我曾提到过,对于袁操集团与袁术孙坚对战时(孙坚第9部分抵抗袁曹)曾派遣了一个人为豫州刺史,对于这个人是谁说法混乱,有周㬂、周昕、周昂三种说法,而且这三者是会稽的三兄弟,对此,鲁迅先生的评价是:



盖(周)㬂兄弟三人皆与孙氏为敌,故诸书所录往往不能辨析也。——鲁迅

这点从史料里能得到肯定。

(周)㬂字仁明,周昕之弟也。会稽典录曰:初曹公兴义兵,遣人要(周)㬂,(周)㬂即收合兵众,得二千人,从公征伐,以为军师。后与坚争豫州,屡战失利。会次兄九江太守(周)昂为袁术所攻,㬂往助之。军败,还乡里,为许贡所害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坚传》

(吴)景常随(孙)坚征伐有功,拜骑都尉。袁术上景领丹阳太守,讨故太守周昕,遂据其郡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夫人传》

 

所以,能够看出,作为会稽大族的周家大族,一直是支持袁曹集团而反对袁术与孙氏的。最终被孙吴所消灭。





正是因为如此,陈琳的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才会写到:

而周、盛门户,无辜被戮。——陈琳

 

不过,对于同是会稽大族的魏叔英与虞文绣,结局是有所不同的。

 

 

 

13.会稽大族(3)

3魏叔英

历史上没有其他史料提到过魏叔英这个人,但是有一个魏少英。

河内太守上虞(会稽郡)魏少英,遭世屯蹇,忘家忧国,列在“八俊”,为世英彦。——《会稽典录》

魏朗字少英,会稽人。……海内列名“八俊”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虞翻传》注引《典录》

魏朗字少英,会稽上虞人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党锢·魏朗传》



这个魏少英是当时一个著名的会稽大族,而且位列“八俊”之一。



再看陈琳檄文后面有一句话:

闻魏周荣、虞仲翔各绍堂构,能负析薪。——陈琳

这里,李善作注:

《左氏传》:郑子产曰:“古人有言曰:其父析薪,其子弗克负荷。”(父亲能砍柴,孩子不一定能背负得起)——李善注

所谓“析薪”指的是子承父业,意思是魏周荣、虞仲翔能够继承父业。

虞仲翔是虞翻,是虞文绣的儿子。

这样看来,魏周荣应当是魏叔英的儿子。

作者:齐结拉盛开的夜晚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12e1e8dd64ba
来源:简书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不过即使两组人不是同一组人,但是从名字和排字来看,关系也相当紧密。也应当是同属会稽大族。

那么,檄文提到魏家的目的又是什么呢?



(孙)策功曹魏腾,以忤意见谴,将杀之,士大夫忧恐,计无所出。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:“汝新造江南,其事未集,方当优礼贤士,舍过录功。魏功曹在公尽规,汝今日杀之,则明日人皆叛汝。吾不忍见祸之及,当先投此井中耳。”(孙)策大惊,遽释(魏)腾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夫人传》注引《会稽典录》



这里提到的人是魏腾,指的就是上文说的魏滕魏周林,腾、滕音同。因为这件事在其他传记里也能看到:

(魏)滕字周林,祖父河内太守朗,字少英,列在八俊。滕性刚直,行不苟合,虽遭困偪,终不回挠。初亦迕策,几殆,赖太妃救得免,语见妃嫔传(吴夫人传)。历历阳、鄱阳、山阴三县令,鄱阳太守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范传》注引《会稽典录》

所以魏腾就是魏滕,被任命为功曹,这个职位接近于太守,是个不错的职位。他却因为忤逆孙策几乎被杀,因为吴夫人劝阻而幸免。后来职位调动频繁。



(吴范)素与魏滕同邑相善。滕尝有罪,(孙)权责怒甚严,敢有谏者死。……逡巡走出,范因突入,叩头流血,言与涕并。良久,权意释,乃免滕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范传》

即使孙策死后,魏滕与孙权的关系依旧不好,是吴范死谏才得以幸免。

引用这两则资料是为了说明,一方面表现的是孙吴政权对会稽大族的安抚,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其之间的矛盾。同样,虞仲翔也是如此。







14.会稽大族(4)

4虞文绣

虞歆字文肃,历郡守,节操高厉。——《典录》



鲁迅先生曾在《北堂书钞》里提到

侯康《三国志补注续》云:“文肃当作文绣。陈琳《檄吴文》:虞文绣砥砺清节,耽学好古,虞仲翔能负析薪。《文选·吴都赋》注又作文秀。

《吴志·(虞)翻传》注引《别传》云:‘(虞)翻初立《易》注奏上,曰:……臣亡考(去世的父亲)日南太守(虞)歆,……”



就是说明虞翻是虞歆的儿子,虞歆就是虞文绣。

而虞翻是会稽人,王朗的手下,后投降孙策。

虞翻字仲翔,会稽余姚人也。太守王朗命为功曹。孙策征会稽,……(虞翻)劝(王)朗避策。(王)朗不能用,拒战败绩,亡走浮海。……翻既归,策复命为功曹,待以交友之礼,身诣翻第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虞翻传》



孙策同样任命虞翻为功曹,也是为了安抚会稽大族。

但是虞翻在孙吴政权下的生活仍然不是十分和谐。

孙权以为骑都尉,(虞)翻数犯颜谏争,权不能悦,又性不协俗,多见谤毁,坐徙丹阳泾县。

(孙)权为吴王,欢宴之末,自起行酒,(虞)翻伏地阳醉,不持。权去,(虞)翻起坐。(孙)权于是大怒,手剑欲击之,侍坐者莫不惶遽,惟大农刘基起抱权谏曰:“大王以三爵之后杀善士,虽(虞)翻有罪,天下孰知之?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,故海内望风,今一朝弃之,可乎?” 权曰:“曹孟德尚杀孔文举(孔融),孤于虞翻何有哉?”基曰:“孟德轻害士人,天下非之。大王躬行德义,欲与尧、舜比隆,何得自喻于彼乎?” (虞)翻由是得免。

权积怒非一,遂徙(虞)翻交州。

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虞翻传》



看的出来,虞翻与孙权关系不好,孙权甚至举出了被曹操杀害的孔融。多次矛盾之后,虞翻被贬到了交州。







15.会稽大族(5)

通过对盛、周、魏、虞等会稽大族的分析,能够得出结论,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,对当地的大族一部分进行了屠戮,另一部分则进行了安抚,但是实际上也是矛盾重重,正因为如此,孙策、孙权才会一直自领会稽太守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孙策才会力排众议,首先攻打会稽,因为这些会稽大族的力量远非严白虎等山越豪族能比。



对于孙策对江东豪族的屠戮,史书里也曾有人提到,尤其是曹操的谋士郭嘉,并预言了孙策被刺客刺杀的结局。

孙策平定吴、会,诛其英豪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韶传》引注《会稽典录》

(孙)策新并江东,所诛皆英豪雄杰,能得人死力者也。然策轻而无备,虽有百万之众,无异於独行中原也。若刺客伏起,一人之敌耳。以吾观之,必死於匹夫之手。——《三国志·魏志·郭嘉传》



所以,陈琳为曹操做的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为的就是号召被压制的会稽大族,反抗孙吴政权,并且提到“魏周荣、虞仲翔各绍堂构,能负析薪”,意思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父业,继续反对孙吴政权。



(孙权)贼义残仁,莫斯为盛,乃神灵之逋罪,下民所同仇,辜仇之人,谓之凶贼。是故伊挚去夏,不为伤德;飞廉死纣,不可谓贤。(因此伊尹离开夏桀归附商汤,不能算是违备道德;飞廉死心效命于纣王,不能算是贤良。)何者?去就之道各有宜也。——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



号召反抗的意思就很明显了,让他们模仿伊尹,而不要做飞廉。



不过,另一方面,对于吴郡的各个豪族,陈琳就没有如此上心了,只是说道:

闻魏周荣、虞仲翔各绍堂构,能负析薪,及吴诸顾、陆旧族长者,世有高位,当报汉德,显祖扬名。——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

原因是因为吴郡与会稽郡的情况有所不同。

 

 

 

16.吴郡四姓

之前曾经说过孙策是吴郡人,而吴郡著名的四大家族,对孙吴集团是比较支持的。

先帝(孙权)外仗顾、陆、朱、张,内近胡综、薛综,是以庶绩雍熙,邦内清肃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陆凯传》



所谓的吴郡四姓,指的就是顾、陆、朱、张。这四者是孙吴集团的骨干力量,不少文献中提到过。

吴四姓旧目云:“张文、朱武、陆忠、顾厚。”——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

吴郡有顾、陆、朱、张,为“四姓”。三国之间,四姓盛焉。——《吴录·士林》

孙皓问丞相陆凯曰:“卿一宗在朝者有几人?”陆曰:“二相、五侯、将军十余人。”皓曰:“盛哉!”——《世说新语·规箴》

公族子弟及吴“四姓”,多出仕郡,郡吏常以千数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朱治传》



正是因为如此,陈琳仅仅提到

及吴诸顾、陆旧族长者,世有高位,当报汉德,显祖扬名。——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

并没有像会稽大族那样极度拉拢。







17.吴会冲突

因为吴会大族在孙吴政权下的待遇不同,所以矛盾是必不可免的。

贺太傅(贺邵)作吴郡,初不出门。吴中诸强族轻之,乃题府门云:“会稽鸡,不能啼。”贺闻,故出行,至门反顾,索笔足之,曰:“不可啼,杀吴儿。”于是至诸屯邸,检校诸顾、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,悉以事言上,罪者甚众。陆抗时为江陵都督,故下请孙皓,然后得释。——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

(于是到各大族的庄园,查核顾姓、陆姓家族奴役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的情况,然后把事情本末全部报告朝廷,获罪的人非常多。当时陆抗正任江陵都督,也受牵连,便特意往建业请求孙皓帮助,这才得以了结。)



贺邵字兴伯,会稽山阴人。祖(贺)齐,父(贺)景,并历美官。邵历散骑常侍,出为吴郡太守。后迁太子太傅。——注引《吴记》



贺邵字兴伯,会稽山阴人也。孙休即位,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,出为吴郡太守。孙皓时,入为左典军,迁中书令,领太子太傅。……(孙)皓深恨之。(贺)邵奉公贞正,亲近所惮。……后(贺)邵中恶风,口不能言,去职数月,(孙)皓疑其托疾,收讨酒藏,掠考千所,(贺)邵卒无一语,(将他收捕关在酒窖里,拷打千余下,贺邵始终没说一句话)竟见杀害,家属徙临海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贺邵传》



贺邵以会稽人士仕至太子太傅高位,这是罕有的。而且也为吴郡大族所轻视。尽管身历高位,但已经在孙吴即将覆灭之际,而且终为孙皓所杀。这个例子能很好的说明吴会之间的矛盾。







18.江都对第四步——荆扬可一,匡辅汉室

则荆扬可一,仇敌可报。据长江,奋威德,诛除群秽,匡辅汉室。——张纮

196年,孙策击败王朗,平定会稽,基本实现了“攻占吴会”的一步,虽然还有严白虎等残余势力,但是江都对的第三步基本完成。接下里的第四部分,就是摆脱袁术甚至消灭袁术,进攻刘表为父报仇,占据扬州和荆州,还要能够得到东汉政府的承认,最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,进而统一天下。



接下来的几年里,孙策解决了很多问题。

(197年)时袁术僭号,(孙)策以书责而绝之。曹公(曹操)表(孙)策为讨逆将军,封为吴侯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
(199年)会(袁)术死,术从弟(袁)胤、女婿黄猗等畏惧曹公(曹操),不敢守寿春,乃共舁术棺柩,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,就刘勋于皖城。……(孙策)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,即克之,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,……(刘勋)闻策等已克皖,乃投酉塞,至沂,筑垒自守,告急于刘表,求救于黄祖。祖遣太子射船军五千人助勋。策复就攻,大破勋。……策收得勋兵二千余入,船千艘,遂前进夏口攻黄祖。时刘表遣从子虎、南阳韩唏将长矛五千,来为黄祖前锋。策与战,大破之。——注引《江表传》



197年孙策借由袁术称帝而与其决裂,不但获得东汉政府讨逆将军的称号,被封为吴侯,并奉东汉政府的指令,对袁术加以讨伐。

199年袁术死后,孙策击败刘勋,夺得庐江(扬州),并大破黄祖。

200年,孙策又占领了豫章郡,分豫章郡为庐陵郡。至此,孙策平定了江东六郡:吴郡、会稽郡、豫章郡、丹阳郡、庐陵郡、庐江郡。基本完成了自己“为朝廷外籓”的计划,但是张纮江都对提出的“荆扬可一,匡辅汉室”还没有完成。



于是在200年:

建安五年(200年),曹公(曹操)与袁绍相拒于官渡,(孙)策阴欲袭许,迎汉帝,密治兵,部署诸将。未发,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策传》



正当孙策打算其“匡辅汉室”,其实也就是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计划时,为刺客所杀。这位26岁的江东小霸王的人生戛然而止,但和他的父亲相同,他身后留下了巨大的基业,成为之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吴国的基石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培哲文旅制片人
    培哲文旅,快乐无敌

    www.peizhe.com.cn

    18262654321

  • 培哲出品人
    培哲,商业护城河

    www.peizhe.com

    15921654321